汽车行业关注(autochat.com.cn)01月09日报道——
1月9日,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为235.3万辆,同比增长8.5%,环比增长13.1%。

从厂商零售销量排名来看,12月零售销量排名前十的车企分别为比亚迪、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东风日产、上汽通用五菱、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
其中,比亚迪依然是中国乘用车销冠,以30.0万辆的销量领先一众自主合资品牌,而长安汽车位居榜单第5名,12月零售销量同比下滑26.7%至12.3万辆,是自主品牌中唯一一家出现同比下滑的车企。反观奇瑞汽车增速迅猛,12月同比增长36.6%至11.2万辆。

合资品牌中,12月共有三家日系车企进入榜单前10名中,分别为东风日产、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其中,东风日产销量为9.5万辆,同比增长42.8%,是榜单中涨幅最高的车企。至于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虽然进入榜单前十名,但销量均同比下滑,12月销量分别为8.5万辆和7.6万辆,分别同比下滑16.6%和24.0%。
德系品牌方面,12月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分别位居榜单第2和第3名,其中一汽-大众同比增长18.3%至21.3万辆,上汽大众同比增长2.2%至14.7万辆。

乘联会数据显示,12月自主品牌零售为124万辆,同比增长17%,环比增长8%,市场份额为52.9%,同比增长4%。随着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等国产车企市场份额的提升,年内自主品牌增速强劲,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2023年累计市场份额为52%,同比增长4.6%。主流合资品牌零售为79万辆,同比下滑7%,环比增长20%,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为20.5%,同比份额持平;日系品牌为16.5%,同比下滑2.3%;美系品牌为7.3%,同比下滑1.1%。
从2023年全年销售情况来看,2023年全年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销量为2169.9万辆,同比增长5.6%。厂商零售销量排名方面,2023年全年零售销量排名前十的车企分别为比亚迪、一汽-大众、吉利汽车、长安汽车、上汽大众、广汽丰田、上汽通用、奇瑞汽车、一汽丰田和长城汽车。

细分来看,比亚迪依然是中国乘用车市场销冠,这是继2022年后比亚迪再次反超一汽-大众。虽然一汽-大众在国内市场仍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在新能源车领域,一汽-大众与比亚迪已拉开明显的差距。
自2022年4月宣布停售燃油汽车以来,比亚迪销量屡创历史新高,而大众汽车在华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尚未有亮相的成绩。在电动化转型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即便大众汽车在电动化领域有很大的转型决心也难以独善其身,导致大众在华合资品牌销量表现疲软,而其丢失的市场份额正逐渐被自主品牌吸收。简而言之,这也意味着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品牌已开始挑战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数据显示,2023年比亚迪年销量为270.6万辆,同比增长50.0%,市场份额高达12.5%。作为对比,排名第二的一汽-大众在2023年全年销量为184.7万辆,同比仅微增3.8%;而上汽大众已跌至榜单第5名,全年销量为123.1万辆,同比下滑1.0%。
排名第3和第4名的是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2023年销量分别为141.2万辆和137.2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4.4%和7.7%。除此之外,在自主品牌中,奇瑞汽车同比增长12.9%至81.1万辆;长城汽车垫底榜单最后一名,全年销量为76.0万辆,同比微增0.2%。

最后再来看看榜单中其它合资品牌,在日系车企阵营中,2023年仅有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两家日系厂商进入榜单前10名,分别排名榜单第6和第9名,其中,广汽丰田同比下滑7.3%至90.1万辆;一汽丰田同比微增0.3%至80.2万辆,而包括广汽本田、东风本田、东风日产均跌出榜单前10名。
不过日系车企销量表现不佳也仅是合资品牌的一个缩影。比如,美系品牌中仅有上汽通用上榜,2023年全年销量为87.0万辆,同比下滑16.1%,为榜单同比跌幅最严重的车企。显然,作为上汽集团旗下合资品牌,上汽通用也是在夹缝中求生。
目前上汽通用旗下共有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三大品牌,产品覆盖高端、主流、中低端市场,但在市场销量端已大不如前。据了解,2017年上汽通用创下成立以来销量巅峰——199.9万辆,在中国市场仅次于上汽大众。此后上汽通用市场份额不断下滑,其中2022年销量为103.69万辆,同比下滑18.8%。

综合来看,2023年全年厂商销量表现比较好的依然是自主品牌,尤其是比亚迪,而合资品牌的“失意”与其在新能源板块不够亮眼有关。面对当前全球汽车行业的“大洗牌”,合资品牌急需更多做出更多的变化以帮助其恢复发展活力。
乘联会表示:“2023年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增长也是内卷严重的惨胜,但随着电动化转型和出口增量的持续贡献,未来中国汽车产销量超4000万辆将是趋势。“
至于2024年乘用车市场的展望,乘联会称,2024年1月相对2023年同期的18个工作日多了4天,节前消费时间长,消费拉动就更充分。1月的有效产销时间很长,开门红效果会很突出,因此2024年是消费大年。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汽车行业关注》,第一时间汽车行业内幕消息,一起说说汽车圈子那些事。欢迎爆料!微信号autoWechat
除了微博还有微信
敬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autoWeChat
一汽-大众再被反超!2023年厂商排名出炉
分享到
汽车行业关注(autochat.com.cn)01月09日报道——
1月9日,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为235.3万辆,同比增长8.5%,环比增长13.1%。
从厂商零售销量排名来看,12月零售销量排名前十的车企分别为比亚迪、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东风日产、上汽通用五菱、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
其中,比亚迪依然是中国乘用车销冠,以30.0万辆的销量领先一众自主合资品牌,而长安汽车位居榜单第5名,12月零售销量同比下滑26.7%至12.3万辆,是自主品牌中唯一一家出现同比下滑的车企。反观奇瑞汽车增速迅猛,12月同比增长36.6%至11.2万辆。
合资品牌中,12月共有三家日系车企进入榜单前10名中,分别为东风日产、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其中,东风日产销量为9.5万辆,同比增长42.8%,是榜单中涨幅最高的车企。至于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虽然进入榜单前十名,但销量均同比下滑,12月销量分别为8.5万辆和7.6万辆,分别同比下滑16.6%和24.0%。
德系品牌方面,12月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分别位居榜单第2和第3名,其中一汽-大众同比增长18.3%至21.3万辆,上汽大众同比增长2.2%至14.7万辆。
乘联会数据显示,12月自主品牌零售为124万辆,同比增长17%,环比增长8%,市场份额为52.9%,同比增长4%。随着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等国产车企市场份额的提升,年内自主品牌增速强劲,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2023年累计市场份额为52%,同比增长4.6%。主流合资品牌零售为79万辆,同比下滑7%,环比增长20%,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为20.5%,同比份额持平;日系品牌为16.5%,同比下滑2.3%;美系品牌为7.3%,同比下滑1.1%。
从2023年全年销售情况来看,2023年全年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销量为2169.9万辆,同比增长5.6%。厂商零售销量排名方面,2023年全年零售销量排名前十的车企分别为比亚迪、一汽-大众、吉利汽车、长安汽车、上汽大众、广汽丰田、上汽通用、奇瑞汽车、一汽丰田和长城汽车。
细分来看,比亚迪依然是中国乘用车市场销冠,这是继2022年后比亚迪再次反超一汽-大众。虽然一汽-大众在国内市场仍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在新能源车领域,一汽-大众与比亚迪已拉开明显的差距。
自2022年4月宣布停售燃油汽车以来,比亚迪销量屡创历史新高,而大众汽车在华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尚未有亮相的成绩。在电动化转型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即便大众汽车在电动化领域有很大的转型决心也难以独善其身,导致大众在华合资品牌销量表现疲软,而其丢失的市场份额正逐渐被自主品牌吸收。简而言之,这也意味着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品牌已开始挑战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数据显示,2023年比亚迪年销量为270.6万辆,同比增长50.0%,市场份额高达12.5%。作为对比,排名第二的一汽-大众在2023年全年销量为184.7万辆,同比仅微增3.8%;而上汽大众已跌至榜单第5名,全年销量为123.1万辆,同比下滑1.0%。
排名第3和第4名的是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2023年销量分别为141.2万辆和137.2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4.4%和7.7%。除此之外,在自主品牌中,奇瑞汽车同比增长12.9%至81.1万辆;长城汽车垫底榜单最后一名,全年销量为76.0万辆,同比微增0.2%。
最后再来看看榜单中其它合资品牌,在日系车企阵营中,2023年仅有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两家日系厂商进入榜单前10名,分别排名榜单第6和第9名,其中,广汽丰田同比下滑7.3%至90.1万辆;一汽丰田同比微增0.3%至80.2万辆,而包括广汽本田、东风本田、东风日产均跌出榜单前10名。
不过日系车企销量表现不佳也仅是合资品牌的一个缩影。比如,美系品牌中仅有上汽通用上榜,2023年全年销量为87.0万辆,同比下滑16.1%,为榜单同比跌幅最严重的车企。显然,作为上汽集团旗下合资品牌,上汽通用也是在夹缝中求生。
目前上汽通用旗下共有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三大品牌,产品覆盖高端、主流、中低端市场,但在市场销量端已大不如前。据了解,2017年上汽通用创下成立以来销量巅峰——199.9万辆,在中国市场仅次于上汽大众。此后上汽通用市场份额不断下滑,其中2022年销量为103.69万辆,同比下滑18.8%。
综合来看,2023年全年厂商销量表现比较好的依然是自主品牌,尤其是比亚迪,而合资品牌的“失意”与其在新能源板块不够亮眼有关。面对当前全球汽车行业的“大洗牌”,合资品牌急需更多做出更多的变化以帮助其恢复发展活力。
乘联会表示:“2023年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增长也是内卷严重的惨胜,但随着电动化转型和出口增量的持续贡献,未来中国汽车产销量超4000万辆将是趋势。“
至于2024年乘用车市场的展望,乘联会称,2024年1月相对2023年同期的18个工作日多了4天,节前消费时间长,消费拉动就更充分。1月的有效产销时间很长,开门红效果会很突出,因此2024年是消费大年。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汽车行业关注》,第一时间汽车行业内幕消息,一起说说汽车圈子那些事。欢迎爆料!微信号autoWechat
阅读量:0
*以上文章留言只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与立场,如果你有更多的见解,欢迎投稿分享
分享到
网友评论网友评论仅提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硬派!新一代Jeep自由光亮相
8月22日,Jeep正式发布新一代自由光(英文名Cherokee,不同代际的国产车型曾定名为切诺基或自由光,下称“新一代自由光”)。据了解,此次发布车型为自由光第六代车型,定位介于大切诺基和只指南者之
30万级别轿车!至境L7内饰官图发布
8月20日,上汽通用别克旗下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新车——至境L7内饰官图发布。据了解,至境品牌最早于4月21日发布,至境L7为该品牌旗下首款轿车,基于逍遥架构打造,动力上采用1.5T增程动力系统,预计
宝马味的奔驰!奔驰被曝多款车将采用宝马发动机
据外媒Autocar报道,由于电动车市场增速未达预期,奔驰正重新审视其内燃机战略,梅赛德斯-奔驰正与宝马集团正在就四缸汽油发动机供应计划展开深度谈判,计划在未来多款奔驰车型上采用宝马的四缸汽油发动机。
二代哈弗H9发布!
8月21日,哈弗品牌旗下——新款二代哈弗H9官图发布。外观方面,新车继续采用时下流行的“方盒子”造型设计,营造出硬朗且复古的视觉效果,最大的变化是新车采用“黑武士”涂装进行设计,并对部分外观套件进行黑
超20家车企缺席成都车展
8月21日,2025成都国际车展展位图正式发布!据了解,成都国际车展是西部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年度汽车盛会,始创于1998年,2013年首次跻身进入第一梯队,成为国内四大A级车展之一,第28届成都
资讯
联合阿里巴巴造车,上汽智己L7正式上市
3月29日,上汽智己L7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款车型,售价区间为-万元。据此前报道,智己汽车是由上汽集团、张江高科以及阿里巴巴联合打造,定位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品牌,智己L7则是智己汽车首款量产车,于2021年1月在上海、伦敦、北美CES全球同步发布,新车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车,竞争对手锁定蔚来ET7等同级车型。作为智己汽车首款量产产品,智己L7整体外观较为时尚,前脸采用封闭式造型,前大灯造型较为犀利,采...
对标宝马7系 蔚来ET7即将交付
今日,蔚来汽车官方宣布:蔚来旗舰首款电动轿车ET7首批量产版在合肥江淮蔚来制造基地正式下线,并将于3月28日开启交付。新车已于今年1月初公布售价,新车补贴后的售价区间为43.666-51.34万元,具体来看,75kWh标准续航电池包补贴11340元,整车购买价格为43.666万元;100kWh长续航电池包补贴价格12600元,整车购买价为49.34万元;ET7首发版补贴12600元,整车购买价为5...
何小鹏:不怕输!今年三季度开始会走入正循环
近日,在十五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小鹏汽车CEO何小鹏表示:从今年三季度开始,小鹏会走入微弱的正循环,三季度开始后的一整年,小鹏的正循环速度会加速。从明年的三季度到2025年底,小鹏会进入超高速的正
“精打细算”发展电动化,蔚来或抛售FE车队
最近,有外媒报道蔚来有意出售其FE(电动方程式)车队,而力盛赛车或将成为FE车队新的战略投资者。若此项交易成功,蔚来汽车则不再是FE车队的所有者,而是以赞助商的身份支持其下季比赛。对于一家车企来说,投入大量资金参加世界级赛车运动的目的无非有两个:一个是彰显其在汽车领域各方面的顶尖技术成就,另一个则是争取在赛事上的排名,为车企树立一个高大上的品牌形象。对于蔚来来说,其投资FE车队的目的也是如此。 和...
2020年J.D. Power新车魅力报告:保时捷与别克居细分市场榜首
随着每年车企对新车型的推陈出新,J.D. Power中国日前对国内汽车市场新车型进行了一项报告研究,并发布了2020中国汽车性能、运行和设计研究SM(APEAL,亦称汽车魅力指数研究)报告。
撰稿人
最新24H热点 更多24H热点 >
最新资讯 更多资讯 >
最新汽车资讯 更多资讯 >
最新行业报导 更多行业报导 >
热点新闻
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老虎车网 电车报告 AutoBeta AutoTimes 报价宝
汽车行业关注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虎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