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汽车行业关注(autochat.com.cn)02月09日报道——
进入2021年,包括长安、吉利、长城等多家车企销量实现同比增长,间接反映了临近年关新车消费的火爆。根据乘联会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月国内狭义乘用车零售量为216.0万辆,同比增长25.7%,环比下降5.5%。
同比25.7%的增长幅度几乎是自去年疫情以来,实现的最高增长幅度。当然,在这个强劲的增长幅度背后同样也存在一些“水分”,例如2020年的春节是在1月份,车企在1月的工作日明显减少,而今年1月份则是完整的销售自然月,这是车企销量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可以预测的是,今年2月份头部车企增长依旧强劲,原因是受去年疫情全国汽车行业基本停摆影响。
虽然今年1月份多家车企实现大幅增长,但是前十五家车企的排名也出现了大洗牌。从排名来看,前三车企依旧是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三家车企的销量均超过15万辆均实现同比增长。不过,一汽-大众领先上汽大众6.7万辆,而上汽大众虽然领先上汽通用,但是两者相差仅1.5万辆,随时有被赶超的情况。这是车企大洗牌的趋势之一。
排名第四和第五分别来自自主品牌,长安汽车和吉利汽车分别实现销量14.79万辆和14.6万辆,分别同比增长96.7%和33.5%。最直观来看,长安汽车在1月份顺利超过吉利汽车,成为自主品牌销量冠军,长安汽车在2020年便以较高的增长幅度领先市场,得益于长安CS75系列、UNI-T、长安逸动等车型热销,反超吉利汽车似乎也在意料之中。这是车企大洗牌的趋势之二。
另外,我们还能看到,长安汽车不仅反超吉利汽车,而且与上汽通用也仅有2000辆的差距,持续高增长下,似乎也有反超上汽通用的趋势。这是车企大洗牌的趋势之四。
其它自主品牌方面,1月长城汽车零售量为10.94万辆,同比增长幅度达到72%。上汽通用五菱主要依靠五菱宏光MINI EV、五菱宏光、五菱凯捷车型维持,当月销量为10.39万辆,同比增长29.7%。另外,奇瑞汽车也在榜单中,虽然销量仅有6.52万辆,但是67.6%的同比增长幅度,要优于其它汽车品牌。
日系品牌方面,日产合资公司依旧领先本田和丰田合资公司。东风日产销量为12.41万辆,同比增长22.5%,主要依靠轩逸、天籁、逍客、奇骏等车型维持,其中轩逸车型当月销量为5.28万辆。
本田在华合资公司变化较大。一般来说,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的销量相差不大,但是在1月份两家合资公司的销量差距竟达到2.2万辆,东风本田同比增长22.5至9.01万辆,而广汽本田却同比下滑12.2%至6.73万辆,成为唯一下滑的品牌。这是车企大洗牌的趋势之五。
相比之下,丰田在华合资公司差距较小。广汽丰田销量增长28.5%至8.74万辆,一汽丰田同比增长20.8%至7.57万辆,随着广汽本田的下滑,广汽丰田再次挺进前十。
豪华品牌方面,北京奔驰销量为8.07万辆,同比增长28.5%。华晨宝马则为7.40万辆,同比增长53%。北京奔驰的销量领先华晨宝马,但是华晨宝马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北京奔驰。
总的来说,头部车企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有着较大的优势领先其它品牌,但是随着自主品牌销量的持续增长,随时有反超的可能。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考虑到临近年关这样的季节性因素,以及不少车企转移了一部分去年12月份的销量,总体而言1月份的市场表现相对平稳,开门红的成色并非十足。从全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上半年将会有一个不错的账面数据,但是下半年车企的表现更值得关注。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汽车行业关注》,第一时间汽车行业内幕消息,一起说说汽车圈子那些事。欢迎爆料!微信号autoWechat
阅读量:0
*以上文章留言只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与立场,如果你有更多的见解,欢迎投稿分享
4月25日,在上海车展公众日首日,上汽大众展台发生小插曲引发广泛关注。据了解,一男子手持专业三维扫描设备对未上市的ID.3 GTX套件款展车进行数据建模采集。因行为异常引起现场工作人员关注,现场工作人
近日,在2025 上海车展上,保时捷官方宣布中国研发中心成立,该研发中心将在今年下半年投入运营。据官方介绍,新建研发中心主要专注于面向中国市场的“软硬一体”信息娱乐系统及驾驶辅助解决方案的开发。据了解
在2025上海车展上,AUDI品牌正式发布首款量产车——奥迪E5 Sportback。据了解,不同于上汽奥迪现有的产品线,AUDI是独立品牌,由奥迪和上汽打造的新品牌,针对中国市场研发,而首款车型奥迪
近日,长城汽车与汽车博主“向北不断电”的名誉纠纷案终于落下帷幕。法院最终判赔该汽车博主赔偿1.5万元,及公开向长城汽车道歉。4月22日,汽车博主“向北不断电”在微博发布致歉声明。内容中,该博主指出法院
据国家企业信息信用公示系统显示,浙江极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企业名称变更为浙江枫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同时新增台州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为股东,持股仅0.01%。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极越汽车科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