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属于“标配”,进入中国市场后却随意减配。当前,被视为能够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在国外多地强制要求安装的安全系统——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即ESP),在我国却被诸多汽车厂商长期置于减配名单中。
重要安全系统减配成“潜规则”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6万人死于交通事故,20多万人在事故中受伤。交通安全问题不容小觑,但部分安全系统的重要性却并未受到广泛关注。
“尽管是提升汽车行驶安全性的重要系统之一,但很多人可能对‘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并不了解。”资深汽车分析师钟师介绍说,ESP系统的重要 性体现在,当车辆弯道行驶、雨雪天气行驶或是紧急避让前方突然出现的障碍物等时,借助系统的调节作用,可有效减少车辆大幅度转向时,出现侧滑、失控等情 况。
具体构成方面,车身电子稳定系统主要由转向传感器、车轮传感器、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等部件组成。通过动态分析各传感器记录的行驶状态信息,系统将及时做出调整,以确保车辆保持最佳稳定性,进而降低事故。
“也就是说,多了一个能够自动运行、调节驾驶操作的装置,这无疑能极大提高驾驶安全系数。”钟师说。
然而,记者在湖北、山东、河南等地走访时发现,ESP系统被减配现象极为普遍,大量外企品牌轿车都减配了这一系统。部分品牌,甚至售价已达20余万元的轿车都减配了这一系统。
在武汉雄楚大道一家丰田汽车4S店,一位李姓销售经理表示,“减配是行业‘潜规则’,因为没有规定说不能减”。对此说法,山东、河南多名不同品牌车辆客户经理表示认同。
减配背后,安全问题被选择性“遗忘”了。
在湖北一家私企上班,有着近10年驾龄的司机赵明凯,直观感受到了是否装有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区别。“开没有(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车到山区,遇到转弯时车的打滑感特别明显,一不小心就会是车毁人亡;前年我加装了稳定系统,同样路段车的稳定性大不一样。”
记者从鄂西多个地市的交通管理部门以及公安消防部门获悉,时常有未安装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车辆,在高速行驶时遇到急转弯或避让障碍物时,发生侧滑、失控引发交通事故,甚至诱发多车连环相撞事故。
美国保险公司公路安全协会(IIHS)对全美数十万起车辆理赔事故进行分析后发布的数据显示:电子稳定系统可以避免43%的致命碰撞事故,56%的致命单车失控事故以及高达77%-80%的致命翻车事故。
三重因素致ESP安装“被遗忘”
本有助于车辆行驶安全、减少事故发生,为何这一安全系统会在我国市场被减配?记者调研了解到,三重问题是主要掣肘因素。
一是存在法规漏洞。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助理研究员刘金瑞博士说,目前,我国对于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安装,并没有明确的强制性法律规定。在此背景下,汽车厂商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安装,于是,尽管有可能影响到安全性能,不少型号的车辆依旧减配了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
二是从利益考量,销售企业削减成本打“价格战”。据钟师介绍,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系统制造商有很多,售价也并不一致,一般为数千元。对于部 分热衷于“价格战”的汽车厂商而言,减配这一系统能够降低成本,进而下调价格,以便在售价上更具竞争优势,在“价格战”中赢得先机、增加销量。
三是对一些关键问题“语焉不详”成为销售商伎俩。多名受访车主表示,在购买汽车时,对于汽车ESP系统的认识并不清楚,汽车销售商对这一系统的 介绍比较模糊、语焉不详,因而,选购时对是否加装该系统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买的车就没有装,感觉是被蒙在鼓里了。”今年上半年选购了一辆汽车的河南信阳 车主黄显超说,“如果早些知道ESP系统的作用,我宁愿加些钱买另一个品牌的车”。
这些因素的存在,极大制约了汽车ESP系统的安装。
而在被详细告知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作用之后,受访车主多认为,涉及安全方面的系统,不应该被减配。
武汉大学城市安全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尚重生表示,减配所带来的是安全隐患的增加,倘若发生事故,车主所付出的很可能是生命的代价。
专家认为安全系统不应“做减法”
不过,大量外国车企在中国市场减配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同时,却在国外市场标配了这一系统。由此产生了同一车型“双重标准”现象。
例如,部分车企官网的相关配置介绍显示:丰田凯美瑞部分车型在中国市场减配了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日产阳光美版车型标配车身电子稳定系统,而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车型基本未配。
刘金瑞介绍,出现国内外“双重标准”的原因之一,在于国内外法规的要求不同。美国从2012年起,就已要求所有总重量在4.5吨以下的车辆必须 装配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欧盟也明确了所有新注册的轻型商用车、乘用车都必须要配备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要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对于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 配置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不过,在我国,目前仍缺乏强制要求。
钟师建议,秉承生命至上的准则,尽早明确国内市场关于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配备的标准及要求;尽早出台相应的法规制度,以便对汽车厂商的制造、销售形成有效约束。
刘金瑞认为,具体的法规条款,有待管理部门及时开展相关的调研,以及多部门的配合。同时,对于法规强制性要求的适用范围,也可参照国外经验进行明确。
尚重生、钟师等专家建议,还可以通过降低保险及税费征收等途径,助推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配备。“比如,对安装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车主,可以适度降低相应的费用,带动更多车主了解、认识这一系统,进而选择配备、保障安全。”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汽车行业关注》,第一时间汽车行业内幕消息,一起说说汽车圈子那些事。欢迎爆料!微信号:autoWechat
































除了微博还有微信
敬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autoWeChat
马斯克强势表态:未来五年,特斯拉仍由我掌舵
分享到
汽车行业关注(autochat.com.cn)05月21日报道——
当地时间5月20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卡塔尔经济论坛上表示,他仍将在至少5年内担任特斯拉CEO,除非去世。
此消息一出,特斯拉股价应声上涨,一度涨幅高达3.6%,尽管随后回吐部分涨幅,但这一逆势上扬的表现,足以彰显市场对马斯克继续掌舵特斯拉的强烈看好。截至美股收盘,特斯拉涨幅0.51%。
在他看来,对特斯拉拥有合理控制权是留任CEO的最重要因素。比起那令人咋舌的薪水,他更在乎的是能否牢牢把控特斯拉的发展方向。毕竟,特斯拉在他的带领下,早已不是一家普通的汽车制造企业,而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承载着他对未来交通和能源变革的宏大愿景。
当然,马斯克“非死不休”的表态,或许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一方面,马斯克深知特斯拉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无人驾驶技术的突破、人形机器人项目的推进,都需要他全身心地投入和引领。另一方面,目前特斯拉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特别是汽车业务,营业收入和利润双双下滑、欧洲市场份额大幅下滑以及外界对于马斯克摄政影响公司发展,都让特斯拉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马斯克留任,无疑是向市场和投资者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希望凭借自己的实力再次带来特斯拉走向辉煌。
马斯克为什么对特斯拉如此重要,或者说特斯拉为什么非马斯克不可?
资料显示,马斯克出生于1971年6月,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和物理学双专业,2004年马斯克向马丁·艾伯哈德创立的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汽车投资630万美元,条件是他出任该公司的董事长,并拥有所有事务的最终决定权。2008年,特斯拉推出第一款电动跑车Roadster,但因为金融危机蔓延,特斯拉高昂的研发成本,一度让公司陷入困境,面临破产风险。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马斯克把他个人最后的4000万美元投了进去,并担任特斯拉CEO,带领特斯拉挺过最艰难的时刻。2010年6月,马斯克成功带领特斯拉在纳斯达克上市,筹集约1.84亿美元资金。上市后,马斯克个人财富大幅增长,特斯拉也成为自1956年福特汽车IPO以来,第一家上市的美国汽车制造商,并且是当时唯一一家在美国上市的纯电动汽车独立制造商。
2012年,特斯拉正式推出Model S。随着这一车型的成功,特斯拉股价不断上涨,在2013年冲上每股158美元的历史高点。2018年开始,特斯拉便在马斯克的带领下,开启了狂飙突进的发展模式。2019年,Model 3成功进军中国和欧洲市场,上海超级工厂更是创造了“11个月破土动工并投产”的中国速度,为特斯拉的全球产能扩张立下汗马功劳。2020年6月,特斯拉股价首破1000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车企。特斯拉公司逐渐形成Model S,Model X,Model Y,Model 3等新能源车阵营,此外还研发销售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屋顶等清洁能源产品。
然而,如今的特斯拉却陷入困境之中。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营收为193.35亿美元,同比下滑9%;净利润仅为4.09亿美元,同比下滑71%。从市场表现来看,特斯拉在全球多个关键市场的销量持续滑坡。
特斯拉下滑的背后,是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自身品牌形象受损等多重因素。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崛起,众多竞争对手纷纷发力,小米、小鹏、问界等车企凭借丰富的产品线和强大的技术实力,不断抢占市场份额。此外,马斯克在政治领域的一些言行,也让特斯拉的品牌形象受到严重冲击。此外,特斯拉产品更新换代缓慢、车型较为单一,寄予厚望的 FSD也未能展现出碾压式的优势,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发展也未能达到市场的预期,这些都让特斯拉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下风。
当然,汽车业是马斯克的关键,但并不是全部。在马斯克看来,特斯拉并不是汽车公司,而是科技公司,马斯克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当下,从无人驾驶到人形机器人方向,特斯拉未来在智能交通和机器人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汽车行业关注》,第一时间汽车行业内幕消息,一起说说汽车圈子那些事。欢迎爆料!微信号autoWechat
阅读量:0
*以上文章留言只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与立场,如果你有更多的见解,欢迎投稿分享
分享到
网友评论网友评论仅提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北京现代官宣!李凤刚出任总经理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前一汽富华生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凤刚已经加盟现代中国,代表韩方出任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该任命于2025年11月10日正式生效。李凤刚于1981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
东风奕派eπ007+今晚上市
11月10日晚,东风奕派旗下中大型轿车——eπ007+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3款车型,售价区间为万-万元。作为参考,目前在售的2025款eπ007售价为11.59-26.59万元。作为新增车型,新车外观
10.99万元起!启源A06正式上市
11月10日,长安启源A06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8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0.99-14.99万元。据了解,长安启源A06定位中型轿车,基于长安SDA全球纯电架构打造,提供增程以及纯电两种动力形式,是新长
售36.98万元!长安福特探险者昆仑穿越版上市
11月6日,长安福特旗下探险者昆仑穿越版车型正式上市,新车仅推出一款车型,售价为36.98万元。作为参考,长安福特探险者售价为30.98-39.98万元。作为新增版本车型,新车外观设计基本与现款车型保
沃尔沃汽车销量公布,中国销量同比增长3%
日前,沃尔沃汽车公布最新销量数据显示,10月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为60,455辆,同比下滑2%。其中,沃尔沃在中国大陆市场共售出13854辆,同比增长3%。车型方面,沃尔沃XC60仍是其最畅销的车型,销
资讯
入局价格战!理想官宣优惠1万元
曾宣布不降价的理想汽车也开始推出优惠举措了。8月30日,理想汽车官方宣布发布限时1万元的保险补贴政策,针对2023年8月30日(含)至2023年9月30日(含)新定购理想L9、理想L8、理想L7任一车
8月一汽奔腾销量同比暴增96%,T99将在10月推出细化阵营
从一汽集团了解到关于一汽奔腾8月的最新消息,根据其数据显示,一汽奔腾共实现销量10039台新车,同比增长96%;今年1-8月,一汽奔腾在当前车市下线的环境下依然实现20%的同比增长。从具体车型来看,8月一汽奔腾销量最多的依然是X40和T77,分别达到3727台和3542台,另外在8月3日上市的T33也实现 2100台的销量,市场表现良好。继T77和T33后,一汽奔腾迎来了T系列的第三位裁员——T9...
奔驰将设立纯电动汽车生产线
如今电动化已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大手笔布局电动车领域,其中包括传统豪华汽车品牌,如奔驰、宝马、奥迪三大德系豪车品牌均全面加速电动化步伐,对于今年的车型规划之一即是大力推出新的电动车型。据报道,梅赛德斯-奔驰公司(下称“奔驰”)计划设立纯电动汽车生产线,该公司预计到2025年后的几年时间里,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纯电动汽车生产线的工厂,媒体报道称,梅赛德斯-奔驰生产总监Joe...
销量持续低迷致全年下滑5%,中汽协下调年度销量预期
由于中国汽车销量持续低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于近日下调了年初对2019年的销量预判,预计2019年全年汽车销量为2668万辆左右,同比下滑5%,而此前的预判为2800万辆。从持平到5%的降幅,中汽协此番下调销量预判,是基于上半年整体销量下跌较大所得出的结果。今年1-6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3.2万辆和1232.3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3.7%和12.4%。其中1-6月乘用车产销分别...
4100万美元融资!FF再获“救命钱”
3月25日,电动汽车初创公司法拉第未来(FaradayFuture,下称“FF”)宣布,公司已成功签署总额达4100万美元的新增现金融资。FF表示:“此次融资将用于推动公司业务增长与发展,包括日常运营
撰稿人
最新24H热点 更多24H热点 >
最新资讯 更多资讯 >
最新汽车资讯 更多资讯 >
最新行业报导 更多行业报导 >
热点新闻
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老虎车网 电车报告 AutoBeta AutoTimes 报价宝
汽车行业关注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虎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