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下午两点,华为在上海世博中心发布手机新品Mate8。发布会前,市场人士分析,此番华为新品的一大亮点是采用了全新的石墨烯电池。此前华为已在日本展示此项运用石墨烯电池特性的快充技术,5分钟即可将3000mAh电池电量充至48%。
与蓝宝石概念一样,受此消息刺激,石墨烯领涨各大板块,上午涨超4%,下午虽有所回落,却依然以2.36%的涨幅位居板块第一。乐通股份、新华锦、方大炭素、中泰化学等4股率先涨停。
但随后有市场人士指出,华为Mate8并未直接使用石墨烯材料。安信电子的一份报告称,这款手机采用的是改良的聚合物技术,电芯是索尼和ATL,封装是飞毛腿和欣旺达,因为采用TI快速充电芯片,达到石墨烯充电性能,因此该产品的最大亮点是快速充电,而不是石墨烯材料。
被誉为“新材料之王”的石墨烯确实受到了华为的极大重视。10月23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参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国家石墨烯研究院当天,华为对外宣布与曼彻斯特大学进行共同开发ICT(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下一代高性能技术的合作研究,研究如何将石墨烯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和移动通信设备。
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此前亦多次谈到石墨烯,认为“这个时代将来最大的颠覆是石墨烯时代将颠覆硅时代”,且未来10年至20年内将爆发一场技术革命。
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六角形蜂巢晶格的平面二维材料,理论厚度仅为0.34纳米,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力学性能、较高的电子迁移率、较高的比表面积和量子霍尔效应等性质。
一直以来,石墨烯都被认为是假设性结构,直到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在实验室成功制备出石墨烯,才证实了它的存在。该项重大发现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由于是最薄、最强韧、导电导热性最好的纳米材料,石墨烯一经问世便被公认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微电子、物理、能源材料、化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环保等领域。在制造工艺中加入石墨烯后,智能手机的触摸屏或将更薄、更轻,同时又最不易碎;手机充电或许只要几秒钟;计算机处理器的运转速度或将提高数百倍,等等。
然而,制备技术难题是阻碍石墨烯实现其潜在价值的最大“拦路虎”。尽管曼彻斯特大学的教授们首次提取出石墨烯,是直接从石墨中剥离而来,但这种原始办法不可能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此后,人们也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溶剂剥离法、液相氧化还原法等多种工艺手段制备出了石墨烯,却在质量、成本、产率等方面各有优劣。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在继续探寻真正适用于产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
不过,在中国,人们已经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石墨烯产品。新三板上市公司圣泉集团已经在市场推出了石墨烯袜子和内衣。该公司宣称,他们在产品中添加了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这是一种全新的智能多功能复合纤维,“具有激活免疫细胞、防护紫外线、改善微循环、抗菌抑菌、增温增阳等特性,还可以除臭”。
这些产品目前的定价远高于常规产品,一条内裤的价格接近300元,一条石墨烯腰带的价格需近600元,而发热服则卖到1700元左右。
国家层面正在积极主推石墨烯产业,石墨烯被写进新材料“十三五规划”也已成定局。工信部原材料司司长周长益日前在2015石墨烯创新大会上透露,包括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正在编制并即将出台。其中,欲将石墨烯产业打造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到202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百亿。
尽管石墨烯产业依然处于婴儿期,却并不妨碍资本市场发挥想象。目前,中国的石墨烯企业已超过100家。据界面新闻记者统计,A股至少有25家上市公司涉足石墨烯概念。
“目前大家都处于发展初期,还没有出现优势特别大的龙头。”中国石墨烯联盟秘书长李义春称,据其所知,华丽家族在石墨烯的投资是国内最大的,投资对象包括宁波墨西和重庆墨希,这两家公司在石墨烯领域有一定技术实力,“但能否形成产业龙头,还需要观察。”
今天涨停的乐通股份亦与宁波墨西共同开发石墨烯油墨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1亿元,乐通股份占股80%。不过,该项目进展缓慢,一度受到市场质疑。
方大碳素早在2011年7月就通过定增募集资金28亿元,投向特种石墨的研发生产。2013年2月,该公司与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合作,探索高温气冷堆核石墨领域。但除了以石灰石为原料制备石墨烯的方法获得发明专利外,目前尚无实质性研究成果。
中泰化学则通过资产重组切入石墨烯产业。2013年7月,该公司以增资扩股方式对厦门凯纳石墨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重组,持股35%,投资总额为1412.78万元。后者是国内第一家从事石墨烯、石墨烯微片生产研发的新兴专业化高科技企业,主要产品有石墨层数为1-10层、厚度小于5nm的KNG-G5产品;石墨层数在10层以上,厚度小于100nm的KNG-150和KNG-180等系列产品。
烯碳新材主要是成立石墨烯产业投资基金,对一些有前景的石墨烯领域和公司进行投资。东旭光电则重点开展高性能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石墨烯散热材料、石墨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超级电容器的标准化产品、量产工艺及配套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孵化工作。
德尔未来、力合股份、康得新、中超控股、南都电源、锦富新材、大富科技、西藏城投、宝泰隆、悦达投资、中天科技、正泰电器、等企业纷纷斥资研发生产石墨烯产品。
此外,长信科技、莱宝高科、珈伟股份、新纶科技、南洋科技、格林美、等企业则与科研院所合作成立石墨烯实验室,或成立合资公司进行石墨烯技术开发。
发行了中国第一张股票的房地产公司中国宝安,亦屡次炒作石墨烯概念。此前曾有市场传闻,将其称为中国第一家实现石墨烯量产的企业,但中国宝安证券部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却表示,该公司石墨烯项目尚处于应用研究阶段,无法预测对公司未来收益的影响程度。
有意思的是,尽管石墨烯概念屡被市场炒作,股价接连大涨,而维科精华、四川路桥以及此次位居涨停行列的新华锦,均曾发布公告澄清,上市公司并不涉及石墨烯业务。
证金、汇金亦持有一部分石墨烯概念股,此前通过公告或互动平台披露的有宝泰隆、华丽家族、西藏城投。
事实上,尽管众多上市公司纷纷涉足石墨烯领域,目前却均未实现批量生产。而多次被拿来炒作的“石墨烯电池”,甚至被人称为是个“弥天大谎”。
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员刘冠伟称,“石墨烯电池”这个技术接近于不存在,石墨烯只有在理论上能够提高充放电速率,而对于容(能)量的提升基本没有任何帮助,其噱头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而且石墨烯材料本身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等性质与现在的锂离子电池工业的技术体系是不兼容的,应用的希望十分渺茫。”他说。
李义春亦表示,石墨烯概念股股价已经开始透支部分预期。不过他依然相信,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概念也有可能会变为现实。
(原标题:被公认最有前途却只用来做袜子的石墨烯还能炒多久?)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汽车行业关注》,第一时间汽车行业内幕消息,一起说说汽车圈子那些事。欢迎爆料!微信号:autoWechat
除了微博还有微信
敬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autoWeChat
国内纯电动车销量大跌!大众汽车一季度销量公布
分享到
汽车行业关注(autochat.com.cn)04月12日报道——
日前,大众汽车集团公布2025年一季度全球销量。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大众汽车集团全球销量为213.36万辆,同比增长1.4%。
细分品牌来看,销量最大的仍然是大众品牌乘用车,2025年一季度累计销量113.4万辆,同比增长5.1%。斯柯达一季度销量23.86万辆,同比增长8.2%;西雅特/CUPRA销量为14.67万辆,同比增长5.9%。相比之下,豪华品牌表现相对差劲,其中奥迪同比下滑3.4%至38.34万辆,宾利同比下滑4.7%至2400辆,保时捷同比下滑7.9%至7.15万辆;
细分市场来看,大众汽车集团全球大部分市场都实现了增长,特别是美洲市场,但中国却出现下滑,成为唯一下滑的市场。数据显示,中国是大众汽车集团全球最大单一市场,2025年一季度累计销量64.41万辆,同比下滑7.1%,占全球总销量的30%,是唯一出现销量下滑幅度最大的市场,此外大众汽车在西欧销量增长3%至81.4万辆,在中欧和东欧增长7.9%,北美同比增长4.4%,,南美同比增长16.6%,中东/非洲同比增长12.3%,虽然这些市场都实现了增长,但中国市场的下滑还是影响甚远,即便增长也未能抵消中国市场的颓势。
大众中国销量下滑,凸显出欧洲汽车业正面临严峻挑战。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加速到来,比亚迪、吉利、奇瑞等新能源车企异军突起,以其先进的技术与创新的产品理念,迅速抢占低端市场份额,对包括大众汽车在内的海外车型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构成直接威胁。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汽车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消费者在购车时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对价格的敏感度也进一步提高,大众汽车为了能够与国产品牌竞争,在近半年来推出多款换代车型,并推出一口价策略,从而稳定销量,但还是难以抵消国产品牌竞争带来的下滑。
对大众汽车而言,更麻烦的是过去两年时间在电动化、智能化上收效甚微。2025年一季度,大众汽车纯电动汽车销量21.68万辆,同比增长58.9%,其中在中国同比下滑36.8%,为2.59万辆,其它市场则实现大幅增长,特别是欧洲市场,同比增长112.5%。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纯电动汽车销量下滑,背后是中国本土的汽车制造商仍然在全力推进新能源化和智能化转型,虽然出现大幅下滑,但由于市场份额较低,并不能影响大众纯电动车增长。
为了稳定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大众汽车在年内还会推出多款重磅车型,但大部分车型仍然还是以燃油车为主。其中,一汽-大众推出3款全新或改款车型、8款年度改款车型,其中探岳L已经在3月上市,新款揽境将于二季度发布,速腾L将于三季度发布。上汽大众途昂PRO也在一季度完成上市,以及全新朗逸以及改款凌渡L将推出。至于大众安徽,预计年内将推出全新SUV。
此外,大众汽车通过和小鹏汽车合作,打造全新CMP整车平台和CEA电子电气架构并把量产车型面向中国消费者销售,并与地平线、卓驭等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坚定朝电气化、智能化转型。与此同时,奥迪与上汽合作,推出AUDI品牌,首款车型AUDI E量产版在2025上海车展上亮相,计划于2025年量产交付。
同日,大众汽车集团还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的初步财务数据。根据初步统计,大众汽车集团第一季度销售收入约为780亿欧元,同比增长约3%。营业利润为28亿欧元,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46亿欧元有所下降。
基于上述财务业绩表现,大众汽车集团确认其2025全年业绩指引:预计营收最高同比增长5%;营业利润率预计在5.5%至6.5%之间(2024全年为5.9%);汽车部门的净现金流预计将在20亿欧元至50亿欧元之间;汽车部门的净流动资金预计仍将保持在340亿欧元至370亿欧元之间。大众汽车集团表示,由于目前尚无法全面评估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因此关税政策对全年销售额、利润和现金流的潜在影响未纳入预测范畴。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汽车行业关注》,第一时间汽车行业内幕消息,一起说说汽车圈子那些事。欢迎爆料!微信号autoWechat
阅读量:0
*以上文章留言只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与立场,如果你有更多的见解,欢迎投稿分享
分享到
网友评论网友评论仅提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销量承压!极氪突发高管调整
日前,极氪科技集团宣布重大管理层人事调整。其中,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领克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将分管极氪品牌国内营销服整体工作,直接管理品牌营销中心、用户增长中心、用户交付中心。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林金文将
同比下滑9.27%!长安汽车最新销量公布
5月5日,长安汽车发布最新产销快报。数据显示,2025年4月长安汽车累计销量为19.07万辆,同比下滑9.27%;2025年1-4月累计销量为89.58万辆,同比下滑0.71%。其中,自主品牌累计销量
因倒车影像故障!某车型再次召回
近日,因车辆的倒车影像系统存在故障,极星宣布宣布召回27,816 辆 Polestar 2 车型 。该故障在车辆挂入倒挡时,倒车影像或存在无法显示的情况。这样会导致驾驶员对车辆后方的能见度减小,增加碰
同比增长!上汽集团4月销量公布
5月5日,上汽集团公布销量快报显示,2025年4月整车合计销量376,517辆,同比增长4.59%,1-4月累计销量1,321,367辆,同比下滑10.65%。其中,2025年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128
车企董事长薪酬曝光!李想6.4亿
车企高管薪酬既能从侧面反映汽车企业的财务和管理状况,也能反映出汽车市场资本、人才的变动及趋势。基于此,《汽车行业关注》梳理部分车企年报,总结部分车企管理者的薪酬状况。首先最受关注的还是新势力车企,目前
资讯
比亚迪一季度净利润下滑85%,政府补贴超过5亿元
4月28日晚间,比亚迪披露2020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6.78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303.04亿元下降35.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3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7.50亿元下降85%。对于营收和利润双下滑的情况,比亚迪在财报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度下滑,导致公司一季度汽车业务受到影响。对于未来的展望,比亚迪汽车表示,第二...
无论定价多少都会加价销售,奔驰“入门”G级9月6日上市
为降低购车门槛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奔驰日前已计划通过降低发动机排量及动力,以推出四缸版的“大G“车型。随着频频曝光的消息,也进一步证实该车量产上市的消息。据奔驰官方消息显示,新车将于9月6日上市。
同比下滑38.63%!本田在华销量公布
3月5日,本田中国公布2024年2月终端汽车销量。数据显示,2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销量为45498辆,同比下滑38.63%。其中,广汽本田为24162辆,同比下滑32.56%;东风本田为21336辆
安全性堪忧,奔腾T77正面25%偏置碰撞结果获差评
今日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公布了最新一期碰撞测评结果,车型为一汽奔腾T77,总体评价只能算是一般。奔腾T77碰撞车型为售价11.08万元的次低配自动挡车型。在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项目中,总体评级为P(较差),最主要原因是15km/h低速结构正面碰撞中出现气囊起爆,导致维修经济性得分为0分。车内乘员安全方面,总体评级为M(一般)。其中64km/h的正面25%偏置碰撞评级均为P(较差),50k...
陶琳:智能汽车越白痴越好,没有数字素养的人也会用
9月27日,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在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谈到了智能汽车。其表示,特斯拉一直坚持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用户的数字素养,帮助特定人群消除数字鸿沟。 她认为,对于特斯拉用户来说,满足安全的驾驶需求只是基础,用户更希望智能产品能够带来更多的数字化体验。她进一步表示,这些体验不应该由用户自己摸索,而是应该由企业通过产品设计来实现。具体来说就是产品设计应该节省消费者的智力成本。因此,...
撰稿人
最新24H热点 更多24H热点 >
最新资讯 更多资讯 >
最新汽车资讯 更多资讯 >
最新行业报导 更多行业报导 >
热点新闻
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老虎车网 电车报告 AutoBeta AutoTimes 报价宝
汽车行业关注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虎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