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汽车行业关注(autochat.com.cn)01月24日报道——
自小米宣布造车以来,关于小米造车的进展也备受内业关注。
近日,一名微博名称为“不是郑小康”的汽车博主在微博发布一则关于小米MS11前脸图片。从其发布的图片可以看到,展示的图片主要是车辆的外观零件建模图片。新车采用当下新能源领域流行的元素,车辆前脸为封闭式进气格栅,大灯采用了三角造型,尾部的两测搭配运动空气导流槽,车底部还配有立体感的线条装饰,整体看起来前脸的设计风格较为简约。


今日针对该条微博内容,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回应表示:这的确是二级供应商保密的设计文件泄密,但该供应商仅仅是为模具打样的供应商,泄密的文件是非常早期的招标过程的设计稿,并非最终文件。

实际上,早前也有网友在网络曝光了一组自己在小米科技园附近拍摄到的疑似小米首款车型的测试谍照,从图中可以看到车辆的伪装较为严密,从车身轮廓来看车辆采用的是溜背式的轿跑车身结构,车子为四门轿跑设计,车头为扁平化车头设计,车顶上方还配备有激光雷达。


此外,在这个月小米汽车路试谍照也在网络曝光,从曝光的照片来看测试车在冰雪环境进行测试。早前还有媒体报道,小米发布的第一款汽车为中型溜背式轿车,内部代号为 Modena,有高配和低配两个版本。低配版定价 26 万元到 30 万元,高配版为 35 万元以上,对标的车型是特斯拉 Model 3,新车计划 2024 年第一季度推出。



此外,还有博主曝出小米的车型已经定板,酷似Taycan。同时还表示:小米造车遇到坎儿了,截止目前小米汽车的品牌没批下来,被列入到资本无序扩张概念里了,可能将来不准叫小米汽车,只能给别人代工。不过对于该消息,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回应:该消息不实。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正式入局造车已快近2年时间,期间也不断了有关于小米造车进展不顺的消息传出。为了跨界造车,小米在造车方面已投入了巨额资金。
据小米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投入为 8.29 亿元,较第二季度增加 35.68%。今年前三季度小米造车业务累计投入 18.65 亿元。从小米发布的2022 年第三季度财报来看,小米在2022年的收益并不理想。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4020万台,同比下降8.4%,第三季度营收704.74亿元,同比减少9.7%;经调整净利润为21.17亿元,同比下滑59.1%。其中,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为425亿元,同比减少11.1%。

在小米集团净利润大跌的情况下,小米在去年年底又被曝出裁员超6000人、个别部门裁员比例高达75%、涉及手机部、互联网部、中国部等多部门。虽然小米在第一时间回应表示该消息为谣言,但在2022年三季度业绩会上,小米集团总裁的王翔曾表示:“降本增效是我们从今年年初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我们现在在做进一步的规划,怎么样提高我们的人效,降低我们的成本。”不难看出身处洪流的小米,也难掩寒气。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米造车进展不顺也自然成了业内所关注的话题。

目前,小米造车还处于初期阶段,造车方面还需要继续砸钱。虽然雷军曾表示:“小米现在不同于此前在手机行业创业,小米现在有钱,我们亏得起。”但是在新能源市场增长迅速阶段,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也在加快电动化进程,小米造车也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再者,现阶段造车需要的不单单是资金,还需要有技术为基础。毕竟造手机和造汽车是完全不同的发展领域,小米虽然在手机行业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在汽车行业依旧将面临不少的难题。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汽车行业关注》,第一时间汽车行业内幕消息,一起说说汽车圈子那些事。欢迎爆料!微信号autoWechat
阅读量:0
*以上文章留言只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与立场,如果你有更多的见解,欢迎投稿分享

天眼查信息显示,11月27日,智马行(温州)新能源汽车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该公司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法定代表人为刘彦明,注册资本为2亿人民币,是一家以从事批发业为主的企业,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销

11月27日晚间,据港交所文件显示,阿维塔科技(重庆)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阿维塔科技表示,此次赴港上市所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开发、平台和技术开发、品牌建设、销售服务网络建设,以及补充

11月27日晚,零跑汽车旗下全新车型——零跑Lafa5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5款车型,售价为-万元。作为对比,新车预售价为10.58-13.18万元。作为全新车型,新车基于LEAP 3.5架构打造,早前

11月26日,有媒体报道称,前比亚迪腾势品牌总经理、腾势方程豹直营事业部总经理已加入智界汽车,担任营销总经理一职。对此,赵长江发文称:“最近还在休息中,非常感谢大家的关心,有变化一定第一时间跟大家汇报

11月25日,某博主正式在法院公告网刊报道歉。该博主称,因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了一系列针对比亚迪及其产品的不实和贬损性言论,给比亚迪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现特此向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