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汽车行业关注(autochat.com.cn)08月06日报道——
8月2日,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公布。据统计,2023年入围榜单的企业总营业收入总和约为4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4%;净利润总和约为2.9万亿美元,同比下滑6.5%。
从上榜的汽车企业名单来看,2023年共有34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上榜,其中汽车公司为24家。作为全球汽车行业体量较大的汽车公司,大众集团、丰田汽车和Stellantis集团分别名列前三。其中,大众公司以2936.85亿美元的总营收领跑汽车行业,丰田汽车和Stellantis集团总营收分别为2744.91亿美元和1888.88亿美元。

细分来看,大众公司最新排名第15位,是排名最高的车企,同时也是连续第二年成为世界500强榜单中排名最高的车企;丰田汽车排名第19位,在车企中排名第二。作为对比,在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丰田超越大众,成为排名最高的车企,但2022年与2023年均被大众反超,其中2022年这一年,大众排名第8,丰田排名第13,而今年大众排名第15,丰田排名第19。换而言之,在今年的榜单排名中,大众和丰田均出现下滑。

在上榜的前十名车企中,相比于2022年的财富榜,今年只有福特、通用、宝马、现代排名出现上升,分别从去年的第53升至第46,第64位升至第50,第59升至第57,第92位升至第85。前十榜单外,特斯拉排名也从242名至152位,而戴勒姆卡车首次上榜,位列264位,财报显示,戴勒姆卡车去年收入为535亿美元。
此外,本次上榜的34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汽车当中,从国别类型来看,主要来自日本、德国和中国三大国,其中日本7家、德国6家,中国共9家。而在上榜的9家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行业中,包括7家中国汽车公司和有2家汽车零部件企业。
上榜的中国汽车公司分别为上汽集团、一汽集团、广汽集团、东风集团、北汽集团、比亚迪和吉利。其中,中国汽车公司排名第一的依然是上汽集团,在世界汽车公司排名中位于第9。世界500强榜单中上汽排名84较去年排名下降16名。此外,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北汽集团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下滑名次为52、66、31位。令人瞩目的是,连续二年入榜的比亚迪排名从去年的第436位跃升至今年的第212位,上升幅度排名总榜单第2位,是排名提升最多的中国公司。

财报显示,2022年上汽集团营收为1106.12亿美元,是2022年唯一年营收破千亿美元的中国车企,整车批发销量则为530.3万辆,在中国车企中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一汽集团和广汽集团2022年营收分别为876.79亿美元和773.45亿美元。至于排名大幅提升的比亚迪,其2022年总营收为630.41亿美元。从汽车销量上来看,2022年比亚迪全年销量为186.85万辆,同比增长152.5%,位居国内乘用车企业销量冠军,一举反超南北大众,同时终结了南北大众等合资企业长达40年霸榜的局面。而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以115.46万辆的销量继续稳居上半年汽车厂商销量榜榜首,成为中国乘用车销冠,同时比亚迪也是榜单中唯一一家销量超过百万辆的车企,市占率为12.1%。

乘着新能源汽车东风,中国车企发展迅猛,迅速抢占了市场先机,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对比表示:“全球汽车市场正在进行电动化转型,这给中国汽车上下游企业提供发展契机,从整车企业到电池企业,中国品牌正逐渐壮大。”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汽车行业关注》,第一时间汽车行业内幕消息,一起说说汽车圈子那些事。欢迎爆料!微信号autoWechat
阅读量:0
*以上文章留言只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与立场,如果你有更多的见解,欢迎投稿分享

11月20日晚,在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由东风和华为乾崑联合打造的全新品牌——奕境汽车正式发布。奕境汽车是东风与华为乾崑双方共同打造的全新品牌,全系将搭载最新的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据了解,奕境汽车

11月21日,在2025广州车展媒体日上,天籁·鸿蒙座舱版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4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3.99-16.79万元,上市限时价12.99-15.79万元。作为参考,目前在售的天籁售价区间为1

在2025广州车展上,广汽丰田铂智7正式发布亮相。铂智7是铂智3X之后,广汽丰田推出的第二款由丰田中国工程师团队主导研发的车型,也是面对中国市场新能源转型推出的全新智能化轿车,新车将在电动化和智能化层

11月21日,在2025广州车展媒体日上,零跑汽车旗下全新车型——零跑A10正式首发亮相。据了解,新车是零跑A系列的首款车型,定位小型纯电SUV,主打年轻化市场,配备激光雷达和高阶辅助驾驶功能。结合此

天眼查信息显示,恒大智能汽车(广东)有限公司、恒大新能源汽车(广东)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原股东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退出,新增广州聚力现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广州聚力”)为控